新闻  |   论坛  |   博客  |   在线研讨会
《中庸》——《中庸》辑录
领航者 | 2009-03-16 13:15:32    阅读:2326   发布文章

  •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;和也者,天下之达道也。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。(第1章)

  [注]致,通“至”,到达。

  [译]“中”是天下人们最大的根本;“和”是天下人们共行的普遍规则(达道)。达到了“中和”的境界,天地便各在其位,万物各得其所,生长发育。

  •仲尼曰:“君子中庸,小人反中庸。君子之中庸也,君子而时中。小人之反中庸也,小人而无忌,惮也。(第2章)

  [注]时中,时时处处言行符合中庸之道;忌惮[dan],顾忘畏惧。

  [译]孔子(仲尼)说:“君子所作所为都合乎中庸之道,小人所作所为都违反中庸之道。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,是因为君子时时处处居于中道,无过无不及。小人违反中庸,是因小人所作所为肆无忌惮。

  •子曰:道之不行也,我知之矣,知者过之,愚者不及也。道之不明也,我知之矣,贤者过之,不肖者不及也。人莫不饮食也,鲜能知味也。(第3章)

  [译]孔子说:“中庸之道之所以不能实行,我知道原因了。聪明的人实行时做过分了,笨拙的人做不到。中庸之道之所以不明显,我知道原因了。有贤能的人做过分了,不贤的人做不到。这正像人们无不吃喝,却少有人真能品尝出其中的滋味。

  •执其两端,用其中于民,其斯以为舜乎!(第6章)

  [注]斯,此,这。

  [译]把众论中之过与不及加以折衷,取其中道施行于民。这就是舜之所以成为舜的原因吧!

  •子曰:“回之为人也,择乎中庸。得一善,则拳拳服膺,而弗失之矣。(第8章)

  [注]拳拳,牢握不舍;服膺[ying],谨记在心。

  [译]颜回做人,能选择中庸之道。领悟到一条中庸善道,就牢记心中,再也不会丢掉。

  •子曰:“天下国家可均也,爵禄可辞也,白刃可蹈也,中庸不可能也。(第9章)

  [注]均,平治,即治理公平。

  [译]孔子说:“天下国家可以公正治理,高官厚禄可以推辞,刀刃税利,不畏生死的人可以踩踏过去,中庸之道虽似平常,却不容易做到。

  •君子和而不流,强哉矫!中立而不倚,强哉矫!(第10章)

  [注]流,逐波逐流;矫,刚强,坚强。

  [译]君子和气待人而不遂波逐流,这才算得刚强!信守中道而不偏倚,这才算刚强!

  •在上位,不陵下。在下位,不援上。正亡而不求于人,则无怨。上不怨天,下不尤人。故君子居易以俟命,小人行险以徼幸。(第14章)

  [注]陵,同凌,欺压;援,攀援,巴结;尤,怨恨;易,平地,俟[si]命,等待天命。

  [译]在上位的人不欺压在下位的人;在下位的人也不攀附在上位的人。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,这样便不会产生怨恨。上不抱怨天,下不归咎人。所以,君子安分守己,等待天命,小人却冒险行事,妄求非分这利。

  •君子之道,辟如行远,必自迩;辟如登高,必自卑。(第15章)

  [注]辟,同譬;迩,近处;卑,低处。

  [译]君子求道,譬如走远路,定从近处出发,譬如登高山,定从低处向上爬。

  •其人存,则其政举;其人亡,则其歧息。

  为政在人,取人以身,修身以道,修道以仁。(第20章)

  [译]他们(指文王武王)在位,他们的政治才能实现;他们不在了,那种政治也就废灭了。

  为政之道在于得到人才,得人的方法在于修养自身,品德修养在于遵循天下的大道,遵循天下大道在于仁爱之心。

  •知、仁、勇三者,天下之达德也。

  子曰:“好学近乎知,力行近乎仁,知耻近乎勇。

  知斯三者,则知所以修身;知所以修身,则知所以治人;知所以治人,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。(第20章)

  [译]智慧、仁爱、勇敢(为儒家的伦理思想),誉为通行天下的美德。

  孔子说:“喜好学习就接近智了,尽力行善就接近仁爱了,知道羞耻就接近勇敢了。”

  知道这三点的人,就知道如何修养品德。知道如何修养品德,就知如何治理别人。知道如何治理别人,就知道如何去治理天下国家了。

  •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,曰:修身也;尊贤也;亲亲也;敬大臣也;体群臣也;子庶民也;来百工也;柔远人也;怀诸侯也。

  修身,则道立;尊贤,则不惑;亲亲,则诸父昆弟不怨;敬大臣,则不眩;体群臣,则士之极礼重;子庶民,则百姓劝;来百工,则财用足;柔远人,则四方归之;怀诸侯,则天下畏之。(第20章)

  [注]九经,九条准则(经);来,招来;柔,怀柔,安抚;眩,眼花,引申为迷惑;劝,勉力。

  [译]大凡国君治理天下有九条准则,就是说:修养自身;尊重贤人;亲爱亲族;敬重大臣;体恤群臣;爱民如子;招徕百工;优待远方来人;安抚四方诸侯。

  修养自身,就能树立良好的道德;尊重贤人,对于事理就不致迷惑;亲爱亲族,伯叔兄弟就不会有怨恨;敬重大臣,临事就不会迷乱;体恤群臣,才智之士就会竭力报效;爱民如子,百姓就会自相劝勉,努力勤奋;能招徕各种工人,国家财富就会充实;善待远方来人,四方的人都会来归附;安抚列国诸侯,天下人就自然敬畏信服了。

  •齐明盛服,非礼不动,所以修身也;去谗远色,贱货而贵德,所以劝贤也……忠信重禄,所以劝士也。(第20章)

  [注]齐[zhai]明,指内心虔诚;盛服,指外表仪容端庄整齐。

  [译]清心寡欲,仪表端庄,不做无礼的事,这才是修养品德的方法;摒除谗言,远离美色,轻视财物,重视德性,这才是劝勉贤人的最好方法……讲究忠诚信实,高薪供养,这才是鼓励士臣为国效力的方法。

  •凡事豫则立,不豫则废。言前定,则不跲;事前定,则不困;行前定,则不疚;道前定,则不穷。(第20章)

  [注]豫,同预,预谋;跲[jia],窒碍,说话不通畅。

  [译]凡事事前有准备就可成功,没有准备就会失败。说话先有准备,就不会语塞词穷;做事先有准备,就不会遇到困难;行动先有准备,就不会事后愧恨;执行规则预先想定,就不致于行不通。

  •博学之,审问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笃行之。有弗学,学之弗能弗措也;有弗问,问之弗知弗措也;有弗思,思之弗得弗措也;有弗辨,辨之弗明弗措也;有弗行,行弗笃弗措也。

  [注]措,搁置。

  [译]广博的学习,详细的询问,慎重的思考,明白的辨析,切实地实行。除非不学,学而没有学会就不放弃;要么不问,问而没有问清楚绝不放弃;除非不想,想了没有收获就不中止;要么不分辨,辨而不明白就不中止;要么不实行,实行而没实际做出成绩就绝不放弃。

  •人一能之,己百之;人十能之,己千之。果能此道矣,虽愚必明,虽柔必强。(第20章)

  [译]别人学一遍就会了的,我学它一百遍;别人学十次就会了的,我学它一千次。果真能够这样做。即使是个笨人也会变聪明,即使是个柔弱的人也会成刚强。

  •唯天下至诚,为能尽其性;能尽其性,则能尽人之性;能尽人之性,则能尽物之性;能尽物之性,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。(第22章)

  [译]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,才能充分发挥天赋的本性;能充分发挥本性,就能充分发挥天下人的本性;能充分发挥人的本性,就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;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,就能赞助天地养育万物。

  •居上不骄,为下不倍。国有道,其言足以兴;国无道,其默足以容。(第27章)

  [注]倍,通悖,背弃;容,容身,指保全自己。

  [译]身居上位时不要骄傲,身居下位时不要背弃。国家政治清明时,力争言论被采纳而使国家振兴。国家政治黑暗时,保持沉默以保全自身。

  •子曰:“愚而好自用;贱而好自专;生乎今之世,反古之道;如此者,灾及其身者也。(第28章)

  [注]自用,凭自己主观意图行事;自专,按自己主观意志独断专行;反,同返。

  [译]孔子说:“愚笨的人偏要自以为是;卑贱的人偏爱自作主张;生活在今天的时代,偏要恢复古代的做法。这样的人,灾祸一定会降临其身。

  •唯天下至诚,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,立天下之大本,知天地之化育。(第32章)

  [注]经纶,理出丝绪为经,编丝成绳为纶,比喻筹划国家大事;大本,根本大德。

  [译]只有天下最最真诚的人,才能筹划天下的纲常大道,树立天下的根本大德,认识天地变化生育万物的道理。

  •君子之道,暗然而日章;小人之道,的然而日亡。君子之道,淡而不厌,简而文,温而理,知远之近,知风之自,知微之显,可与入德矣。(第33章)

  [注]章同彰;的[di],鲜艳;风,指教化;微,隐蔽细微之处。

  [译]君子的为人之道,表面上文采不露,日子久了,内心美德就一天天显现出来,小人的为人之道,外表张扬嚣浮,日子久了,便渐渐暗淡消亡。君子为人之道,外表平淡而内具意味,外表简朴而内含文采,外表温和而内有条理,知道这是从近开始,知道教化是从自己做起,知道隐微的会彰显,能明白这些道理,就可入道德之门了。

  •君子内省不疚,无恶于志。君子之所不可及者,其唯人之所不见乎!

  [注]无恶,引申为无愧;志,指心。

  [译]君子经常在内心深处省察自己而不会感到内疚,无愧于心。因此,别人不及君子的原因,正因为能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也严格要求自己。

*博客内容为网友个人发布,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,如有侵权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。

参与讨论
登录后参与讨论
推荐文章
最近访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