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  |   论坛  |   博客  |   在线研讨会
《大学》辑录
领航者 | 2009-03-11 17:16:51    阅读:994   发布文章

 

经文全译

  子程子①曰:“《大学》,孔氏之遗书,而初学入德之门也.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,独赖此篇之存,而《论》《孟》次之.学者必由是而学焉,则庶乎其不差矣。”

  [注]①子程子——前一个“子”字,意为夫子,引伸为老师,后一个“子”字,古尊称,意为先生。

  [译]夫子程颐先生说:“《大学》是孔子遗留下来的书,也是初学的人进修德行的门径。到现在还能看出古人做学问的次序,全靠这本书的存在,其次依靠《论语》《孟子》。求学问的人必须通过这样去学习,那就差不多不致有错了”(这段话是朱熹加上去的提示。)

  大学之道①,在明②明德③,在亲民,在止④于至善。

  [注]①道——道理,原则,含有人生观,世界观之意。②明——动词,发扬光大;③明德——良好的德行;④止——停留,不迁;

  [译]《大学》的道理,在于彰显良好的德行,在亲近民众和服务民众,在达到极为完善的地步。

  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。物有本末,事有终始,知所先后,则近道矣。

  [译]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,然后才能确定志向,有了确定的志向,才能内心宁静;内心宁静,才能思虑周详;思虑周详才能获取圆满的决定。凡物都有本(根本)有末(末梢),凡事都有终(终结)有始(开始),能够明白它们的先后次序,就接近《大学》的道理了。

 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国;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;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;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诚其意;欲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;致知①在格物②。

  [注]①致知——求得知识②格物——格,推究;物——事物;

  [译]古时候,要想使美德彰显于天下的人,先要治好自己的国家;要想治好自己的国家,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;要想整治好自己的家庭,先要提高自己的修养;要提高自己的修养,先要端正自己的内心;要端正自己的内心,先要自己心意诚实;要自己心意诚实,先要增进自己的知识;增进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道理。

  物格而后知至,知至而后意诚,意诚而后心正,心正而后身修,身修而后家齐,家齐而后国治,国治而后天下平。自天子以至于庶人,壹是①皆以修身为本。

  [注]①壹是——都是。

  [译]推究事物的道理,而后知识才能达到完善;知识完善了,意念才能诚实;意念诚实了,才能心思端正;心思端正了,才能提高修养;修养提高了,才能整治好家庭;家庭整治好了,才能治理好国家;国家治理好了,天下就能太平了。从天子开始,一直到普通平民百姓,一切都要以修养为根本。

  其本乱,而末治者,否矣。其所厚者薄,而其所薄者厚,未之有也。

  [译]如果修养这个根本败坏了,而细枝末节(指治国平天下)能治好,这是不可能的。应该重视的反而轻视,应该轻视的反而重视,这是从来没有的。

  右经一章。盖孔子之言,而曾子述之。其传十章,则曾子之意,而门人记之也。旧本颇有错简,今因程子所定,而更考经文,别为序次如左。

  [译]朱熹说:前面是一章经文,是孔子的言论,由曾子口述的。十章传文,却是曾子的见解,而由他的学生记录下来的。旧的版本文字有很多错乱和简略的地方,现在按照程颐的校正,再参考经文,特确定传的章节次序如下(这段话也是朱熹增加的)。

十传辑录

  •汤之盘铭①曰:“苟②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。”(传二)

  [注] ①盘铭——古时刻在铜盘上用以颂德或警示的文词;②苟——假如。

  [译]商汤时期青铜盘上镂刻的警戒文词说:“假如能在一天内洗净污垢,除旧布新,那就应天天除旧布新,更要一天不断地,天天除旧布新,使身心清新。”

  •为人君,止于仁;为人臣,止于敬;为人子,止于孝;为人父,止于慈;与国人交,止于信。(传三)

  [译]作为国君,要做到仁爱人民,执行仁政;作为属臣,应该做到敬事君上;做子女的,应该做到孝顺父母;做父母的,应该做到慈爱子女;与国人交往,应该做到坚守诚信。

  •有斐①君子。如切如磋②,如琢如磨③。“如切如磋”者,道学④也;“如琢如磨”者,自修也。(传三)

  [注]①斐—文采;②切磋—切磋指磨制,骨角玉石的加工工艺;③琢磨—琢指刻玉石,古人说:“骨曰切,象曰磋,玉曰琢,石曰磨”;④道学—研究学问的功夫。

  [译]那位文质彬彬的君子(指卫武公),治学修身,象磨制骨头、象牙、玉石那样刻苦学习,严格养性。“如切如磋”比喻精心求学;“如琢如磨”比喻修德养性。

  •《诗》云:“于戏①前王②不忘。”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。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。此以没世不忘也。(传三)

  [注]①于戏—感叹词,唉 ;②前王—周文王。

  [译]《诗经》说:“唉!从前的文王,教人难忘。”后世君主受其教化,能尊敬贤者,亲近亲人。一般民众蒙受恩泽,也能享受安乐和福利。所以,这就是前代贤王永垂千秋而不被人们遗忘的原因。

  •子曰:“听讼①,吾犹人也。必也使无讼乎!”无情②者不得尽其辞,大畏民志③,此谓知本。(传四)

  [注]①讼—打官司;②情—实情;③大畏民志—大,指上位的人,畏意为“让…敬服”,民志指人民心志。

  [译]孔子说:“审理官司,我和别人一样,要做到判案分明,但我和其他人不一样的是,一定要使民间没有官司发生。”让没有实情的人没办法使用花言巧语来乱打官司,使人民的心志畏服那具有明德的上人。这便叫做明白根本的道理。

  •所谓“致知在格物”者,言欲致吾之知,在即物而穷其理也。盖人心之灵,莫不有知,而天下之物,莫不有理。惟于理有未穷,故其知有不尽也。(传五)

  [译]“致知在格物”的意思,就是说要使我们的知识扩展到极点,就应该接触外物,并对每一件事物深究其中的道理。因为人们的思想是灵巧的,具有认识的能力,而天下事物也无不包含着自然的道理。只是我们对于事物的道理,并没有研究得十分透彻,所以认识还很不完善(这段话是朱熹增补的)。

  所谓“诚其意”者,毋自欺也。如恶恶臭,好好好色。此之谓自谦①。故君子必慎其独也。

  小人闲居②为不善,无所不至。见君子,而后厌然③,掩④其不善,而著⑤其善。人之视己,如见其肺肝然,则何益矣。此谓诚于中,形于外。故君子必慎其独也。

  曾子曰:“十目所视,十手所指,其严⑥乎!”

  富润屋,德润身,心广体胖⑦。故君子必诚其意。(传六)

  [注]①谦—自我满足,心安理得;②闲居—独处;③厌然—躲躲闪闪,见不得人的样子;④掩—遮掩;⑤著—彰显;⑥严—敬畏;⑦心广体胖—胖,安适,心广体胖,指心胸开阔,身体安适舒泰。

  [译]所谓“诚其意”是说自己不要欺骗自己。好比厌恶腐败难闻的气味,喜爱美好颜色一样,发自内心。这叫做意念诚实,心安理得。所以君子独处的时候,要小心谨慎,不敢随便行事。

  没有道德修养的人,闲居独处时,什么坏事都会做出来。当他们见到有道德修养的君子后,便躲躲闪闪,掩盖自己的不良行为,装出一副做好事的样子。可是别人的眼睛是雪亮的,好象看见他的肺肝一样,那种隐恶扬善的做法又有什么好处呢?这就叫做内心真实,就会反映在外表上。所以君子独处的时候,要小心谨慎,不敢随便行事。

  曾子说:“一个人独处的时候,也象有多少双眼睛在注视着自己,多少只手在指指点点,这是多么令人敬畏呀!”

  有钱的人把自己的屋子装饰得漂漂亮亮,有道德的人则把自己的身心修养得高高尚尚。自然心胸开阔坦荡,身体安适舒泰。所以君子必须做到意念诚实不欺。

  •所谓“修身在正其心”者,身有所忿懥①,则不得其正;有所恐惧,则不得其正;有所好乐,则不得其正;有所忧患,则不得其正。

  心不在焉②,视而不见,听而不闻,食而不知其味。(传七)

  [注] ①忿懥[zhì]—忿是愤恨之意,懥是愤怒;②心不在焉—心思不在这里,心不能专。

  [译]“修身在正心”的意思是说,心有了愤怒,就不得端正;心有了恐惧,也不得端正;心有了偏好,也不得端正;心有了忧患,也不得端正。受上述不良情绪牵动,心思不在,心不能专,睁着眼睛看不见东西,吃着食物吃不出味道。

  •所谓“齐其家在修其身”者,人之①其所亲爱而辟②焉,之其所贱恶③而辟焉,之其所畏敬而辟焉,之其所哀矜④而辟焉,之其所敖惰⑤而辟焉。故好而知其恶,恶而知其美者,天下鲜矣!

  故谚有之曰:“人莫知其子之恶,莫知其苗之硕。”

  此谓身不修,不可以齐其家。(传八)

  [注]①之—对于;②辟—通“僻”,偏见;③贱恶—鄙视厌恶;④哀矜—矜(jin)哀憐,同情;⑤敖惰—敖通“傲”,傲慢,惰,懈怠。

  [译]所谓“齐其家在修其身”的意思是,在于一般人都对自己喜欢的人多有偏爱,对所鄙视厌恶的人多存偏见,对所敬畏的人多人偏颇,对所哀怜同情的人多有偏私,对认为傲慢怠惰的人多持偏激。所以对喜爱的人而能认识他的缺点,对讨厌的人而能认识他的好处,能做到这样的人,天下实在太少了!

  因此有句谚语说:“一般人都看不到自己子女的过失,都不满足于自己的禾苗已长得十分茁壮了。”

  这就是说,自己不能修养自身的品德,便不能整治好他的家庭。

  •所谓“治国必先齐其家”者,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,无之。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①:孝者,所以事君也;弟②者,所以事长也;慈者,所以使众也。(传九)

  [注]①成教于国—成教,实行教化成功,把教化推广到全国;②弟——同“悌”兄弟友爱。

  [译]“治国必先齐其家”的意思,是说连自己的家都管不好,而能教好他人,是没有的事。所以君子不必走出家门,也能将他的教化成功推行到全国。因为在家能孝顺父母,这就是侍奉君王的道德;在家能敬爱兄长,自然懂得侍奉长官的道理;在家关爱子女,就能够爱民和指使民众。

  •一家仁,一国兴仁;一家让①,一国兴让;一人贪戾,一国作乱;其机如此。此谓一言偾事②,一人定国。

  尧舜帅③天下以仁,而民从之;桀纣帅天下以暴,而民从之;其所令反其所好,而民不从。是故君子有诸己,而后求诸人;无诸己而后非诸人。所藏乎身不恕④而能喻诸人者,未之有也。

  故治国在齐其家。(传九)

  [注]①让—谦逊,谦让;②偾事—(fen),毁坏,偾事,把事情弄糟;③帅—统帅;④恕—推已及人,恕道,仁爱也。

  [译]国君一家人仁爱相处,全国也会兴起仁爱之风;国君一家彼此谦让,全国也会兴起谦让之风;国君这个人贪婪暴虐,全国将群起而作乱;事情的转化契机就是如此。这就叫做,一句话可以败坏整个事情,一个人能安定整个国家。

  尧舜以仁爱领导天下,民众也跟着实行仁爱;桀纣以暴虐领导天下,民众也跟着为非作歹;号令民众实行仁爱,而自己嗜好暴虐,民众是不会听从的。因此,国君自己要先有善行,然后才能要求别人;先要自己没有恶行,然后才能批评别人,使他们改恶从善。如果自己没有推已及人的恕道,却能教导别人实行恕道,这是从来没有的事。

  所以说要治理好国家,首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。

  •所谓“平天下在治其国”者,上老老①而民兴孝;上长长而民兴弟②;上恤孤而民不倍③。是以君子有絜矩④之道也。(传十)

  [注]①上老老—居上位的人能尊敬老者(上长长,居上位的人敬重长者),第一个老和长都是动词;②第一“悌”的古字,顺敬兄长;③倍—通“背”;④絜矩—絜(xie)度量;矩—法度,絜矩,审事度理以推此及彼,推己及人。

  [译]所谓“平天下在治其国”是说,居上位的人如能孝养自己的亲老,人民也就群起效仿,孝顺自己的父母;居上位的人如能尊敬自己的长者,人民就会效法而善待他们的兄长;在上位的人如能怜悯救助孤儿,人民也就群起学习,不敢有所违背了。这就是人君具有的以身作则,推己及人的所谓“絜矩之道。”

  •所恶于上,毋以使下,毋以事上;所恶于前,毋以先后;所恶于后,毋以从前;所恶于右,毋以交于左;所恶于左,毋以交于右。此之谓絜矩之道。(传十)

  [译]我厌恶上位的人无礼待我,我就不应该以无礼待我下面的人;我厌恶下面的人待我不忠,我就不应以不忠对待上面的人;我厌恶前的人待我不善,我就不应以不善对待后面的人。我厌恶后面的人待我不仁,我就不应以不仁对待前面的人;我厌恶右边的人待我不义,我就不应把不义加到左边的人身上去;我厌恶左面的人待我不诚,我就不应把不诚加到右边的人身上去。这就叫做推己及人的“絜矩之道”

  •《诗》云:“乐只①君子,民之父母”。民之所好好之;民之所恶恶之。此之谓民之父母。(传十)

  [注] ①只—语气词,犹哉。

  [译]《诗经》说:“品德高尚,和悦欢乐的君主,是万民的父母。”他喜爱人民所喜爱的事情,他厌恶人民所厌恶的事情。这样的君主才能称得上是人民的父母。

  •是故君子先慎乎德。有德此①有人,有人此有土,有土此有财,有财此有用②。

  德者,本也;财者,末也。

  外本内末③,争民施夺④。

  是故财聚则民散,财散则民聚。

  是故言悖⑤而出者,亦悖而入;货悖而入者,亦悖而出。(传十)

  [注]①此—这样,这么;②用—指供国家开支的各种用度;③外本内末—把根本当作外,把枝叶当作内,主次颠倒,这里“本”指德,“末”指财;④争民—争利于民;施夺—进行抢夺。

  [译]所以国君先要慎重地修养德性。有了美德,才会拥有民众;有了民众,才会拥有土地;有了土地,才会获得财富;有了财富,国家才能开支各种用度。

  ••••道德是树的(立国的)根本,财富不过是枝梢末节。

  •如果把看得见的财富作为根本,把看不见的德作为末节,那就是争利于民,施行掠夺。

  •所以,财富若积聚在君王手里,民众就会流离四散,财富散落于民间,民众就会从四方归附在君王的周围。

  •所以君王说出违背情理的话,别人也会用不合情理的话应答君王,财富不由正途而入,也就不从正道而出。

  •唯仁人放流①之,迸诸②四夷,不与同中国。此谓“唯仁人为能爱人,能恶人。”

  见贤而不能举③,举而不以先,命④也。见不善而不能退,退而不能远,过也。

  好人之所恶,恶人之所好,是谓拂⑤人之性,菑⑥必逮⑦夫身。

  是故君子有大道⑧,必忠信以得之,骄泰⑨以失之。(传十)

  [注]①放流—放逐;②迸—裂开,走散;③举—推举;④命—怠慢;⑤拂—违背;⑥菑(zai)—通“灾”;⑦逮—及;⑧大道—不变的法则;⑨骄泰—自大而放肆。

  [译]唯有仁德的君王,才会把那嫉贤妒能的人放逐到蛮荒四夷之地去,不许与贤达之士同居中原大地。这就是说:只有仁德的人才懂得爱什么样的人,该恨什么样的人。“

  •见到贤才不能举荐,举荐了也不能尽早重用,这是怠慢贤才。发现不良的人而不予以罢退,驱之远离,这便是过失。

  •喜爱人们所厌恶的,厌恶人们所喜好的,这是违背人性的原则,灾祸必然会降临到他身上。

  •因此,君主治国有个不变的大道理,行事忠信,一定得到民众的拥戴,骄傲放肆,一定会失去民众。

  •生财有大道;生之者众,食之者寡;为之者疾①,用之者舒②,则财恒足矣。

  仁者以财发身③,不仁者以身发财。

  未有上好仁,而下不好义者也;未有好义,其事不终者也;未有府库④财,非其财⑤者也。(传十)

  [注]①疾—迅速;②舒—节省,适当;③发身—发,发达,引伸为提高;发身,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;④府库—古代国家收藏财物的地方。

  [译]创造财富也有个不变的大道理:就是从事生产财富人数众多,消费财富的人数少;生产财富的人勤快,使用财富的人节俭,计入为出方能宽裕。这样,国家的财富就常常充裕了。

  •具有仁德的君主能散财使民富裕,因而获得良好的声望。不仁的君主,横征暴敛积聚财富,常要以生命为代价,遭遇杀身之祸。

  •从没有君王好仁,而臣民不乐义的;没有好义的臣民不对他的事克尽职守的;没有听说过在国家府库里的财富,没有不属于君王的。

*博客内容为网友个人发布,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,如有侵权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。

参与讨论
登录后参与讨论
推荐文章
最近访客